线性代数笔记 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个矩阵相乘的倒置怎么算 线性代数笔记 2

线性代数笔记 2

2024-05-25 00: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加法 = 移动

矩阵的加法可以理解成向量的连续移动。向东走 50 米,再向南走 15 米,再向东走 20 米,这就是三个向量相加,用矩阵来表示就是加法,结果就是你最后停留的点。

比如:

\begin{bmatrix} 3 \\ 1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2 \\ 4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3+2 \\ 1+4 \end{bmatrix}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把笔点在原点 \left( 0, 0 \right) ,然后移动到\left( 3,1 \right) ,然后再往右上移动两个「日字格」,即 \left( 2,4 \right) 。

由此可知:

矩阵加法双方必须行列数一致加法两边矩阵的顺序可以交换

对于多列的矩阵加法,我们大可以理解成对多个向量同时进行移动。至于减法,则可以转写成加法和负数,然后代表反向移动。

乘法(与数字)= 伸缩

前面说过了标量的问题。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视作是对基的伸缩。比如

\begin{bmatrix} 3 \\ 1 \end{bmatrix}

实际上就是横向伸长三个格子,纵向一个格子,最右边格子右上角的这个位置。也就是横向伸长至三倍,纵向伸长一倍。

矩阵最基本的乘法是和数字相乘。对于向量来说,这个乘法就是对这个向量各维度的同时「伸缩」,乘以不同的数字代表伸缩的程度,大于 1 是伸长,1 代表按兵不动,小于 1 是缩回,0 是回归原点,负数则以原点为中间点反向伸长。

可以在图上画出 \begin{bmatrix} 3 \\ 1 \end{bmatrix} 以及 2\times \begin{bmatrix} 3 \\ 1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2\times 3 \\ 2 \times1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6 \\ 2 \end{bmatrix} 来查看感受伸缩。

乘法(同维度) = 换基

矩阵的乘法可以理解成把原来 \begin{bmatrix}0 & 1 \\1 & 0 \end{bmatrix} 的基换成新的。

比如:

\begin{bmatrix} 3 \ \ 2 \\ 1 \ \ 6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3 \\ 1 \end{bmatrix}

指的是把向量 \begin{bmatrix} 3 \\ 1 \end{bmatrix} 的基换成 \begin{bmatrix} 3 \ \ 2 \\ 1 \ \ 6 \end{bmatrix},注意,乘法是从右向左执行,原因后述。

由于基就是单位,所以基的替换就是让原来的坐标转移到新的坐标系里面去。这样的转移不仅包含了终点,而且包含了转移的方向。比如前面提到的:

\begin{bmatrix} 1 & -1 \\ 1 & 1 \end{bmatrix}

就是逆时针。而:

\begin{bmatrix} 1 & 1 \\ -1 & 1 \end{bmatrix}

则是顺时针。(此处 Essence 用动画展示非常直观。)

这样的转移仅仅是给每维度的单位一个常量倍数,所以可以维持原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基」和「向量」的对应关系不会变。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原来的向量各维度分别伸缩至新基各维度的位置,然后相加,就能得到结果。

\begin{bmatrix} 3 & 2 \\ 1 & 6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3 \\ 1 \end{bmatrix} = 3\times \begin{bmatrix} 3 \\ 1 \end{bmatrix} + 1 \times \begin{bmatrix} 2 \\ 6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3\times3 + 1\times2 \\ 1\times3+1\times6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11 \\ 9 \end{bmatrix}

换句话说,换基的实质,就是分别缩放各个维度,得出原向量的新位置。这也意味着做乘法的时候最好按列来写算式。

如果是2\times 2 的矩阵乘以 2\times 2 的矩阵,又怎么理解呢?对了,那可不就是把两个向量的基都给替换一次么。

也就是说,任意 n \times n 的矩阵,可以与任意 n \times m 且 m >= 1的矩阵相乘,意思是把 m 个向量的基统统换掉。这也意味着两个向量 A 和 B 相乘的时候,A 的列(基的数量)必须与 B 的行(维度数量)相等,这个计算才有意义。然后,我们还可以推论,乘完之后的结果,必然与 B 原来的行列数维持一致。

当然,这只是 A 和 B 行数相等时候的情况。行数相等,意味着输入变量(右边的 B)与新基(左边的 A)的维度是一致的。

乘法(不同维度)= 换基并升降维

还是之前这个二维向量:

\begin{bmatrix}3 \\ 1 \end{bmatrix}

还是给它换基,不过这次我们把基搞成一维:

\begin{bmatrix} 3 & 2 \end{bmatrix}

这时候会发生什么呢?这时候原来的二维向量会被「降维」。由于目标空间只有一维,所以原来的横纵轴标量 3 和 1 会被「折叠」到仅剩的一根轴上。这就要求你能想象这种空间的升降维行为。

在这里要提一下空间思维的方法。学习线性数学的首要条件是想象空间的变化、折叠及展开。不过,有个问题需要注意。除非你是天生神力,否则,要思考多个维度中千奇百怪的变化,以及多个维度相互升降,是相当困难而且让人丧失信心的。实际上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只想象最基本和简单的情况,而其他复杂的情况,你则「相信」这个算法是可靠的,就行了。

也就是说说,如果我们已经想清楚最基本的降维度方式,并用逻辑推断出计算方法,那么,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必再动用空间思维,只是按照总结出的方法来做计算即可。

好,现在来想象一下最简单的,二维折叠成一维。

在脑海中想象两把尺子,铺在平的桌子上,尺子垂直交叠,交点处两把尺子的刻度均为 0,是为原点。想象下面这个向量的位置:

\begin{bmatrix}1 \\1 \end{bmatrix}

这个向量指向原点右上角 45°,横坐标是 1,纵坐标也是 1。现在,我们把这个点用一根绳子标记一下,绳子从纵尺刻度 1 处伸出,与横尺平行,一头落在(1,1) 处。

下面,我们开始折叠。折叠用的基,仍然选择为最基础的:

\begin{bmatrix}1 & 1 \end{bmatrix}

我们折叠纵尺(y 轴),因为折叠用的基只有一维,而维度是按照顺序来排列的。

折叠的方式,请想象,现在竖着的这把尺子以原点为中心,朝横着的尺子旋转,直到两把尺子完全重合。这样,我们就完成了折叠。

还记得我们之前标记用的绳子?注意,在折叠的过程中,这个绳子应该始终与横尺保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