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phy制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七色光百度百科 小phy制造

小phy制造

#小phy制造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片来自网络)

牛顿从小就对实验非常感兴趣,善于观察和思考。19岁时,牛顿考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对色散现象的研究上,牛顿从笛卡尔对于光学的论述里获得了许多启示。1666年,利用在家休假的时间,牛顿找来了一块三棱镜用来分解太阳光。他布置了一个房间作为暗室,只在窗板上开一个圆形小孔,让太阳光射入,在小孔面前放一块三棱镜,立刻在对面墙上看到了鲜艳的像彩虹一样的七色彩带,这七种颜色由近及远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那么阳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吗?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证明白光是由折射性能不同的单色光组成,牛顿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光从S平行进入F后经棱镜折射。穿过木板DE上小孔G,各种颜色以不同的角度射向木板de,穿过小孔g,经三棱镜再折射后抵达墙壁。缓缓旋转三棱镜ABC,使木板de上不同颜色的光相继穿过K到达三棱镜。实验表明:经过第二块三棱镜,光的颜色并没发生变化;而被第一块棱镜折射得最厉害的紫光,经第二块棱镜也偏折得最多。

(图源:参考文献[1])

牛顿又想,如果白光是七种颜色光组成的,一块三棱镜能把白光分解,那么再用一块三棱镜也可能使这些彩色的光复原为白光。牛顿又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成功了,七色光带又变成了白光,白光一定是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而三棱镜能分解太阳光,是各色光相对三棱镜有不同的折射率的结果。

(图源:参考文献[1])

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把彩色的光复原为白光的实验,有的物理教材中称,在第一个棱镜后面加一个倒转的一模一样的棱镜即可,这种装置是错误的。因为根据光路可逆,七色光发散地射出第一个三棱镜,必须用一个凸透镜聚光后再经过第二个三棱镜,才能重新汇聚成白光。如果按照两个三棱镜的设置,真实的光路是下面这样的,并不能复原出白光。

(图源:参考文献[4])

从本质上来说,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颜色是由光波的频率决定的,各种频率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都相同,为c=3.0×108m/s。但是不同频率的单色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与介质的相互作用,传播速度为,其中为介质的相对电容率,为介质的相对磁导率,它们都是频率的函数,折射率自然也是频率的函数。有些介质对频率小的光折射率小,对频率大的光的折射率大。当不同单色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到三棱镜上时,偏折情况的不同使它们被分开。可见光中频率最小的红光发生的偏折最小,频率最大紫光发生的偏折最大,所以这两种色光分布在光谱两端,而其他色光按频率从小到大依次分布在从红光到紫光之间。

(图片来自网络)

牛顿的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实验,为他后来的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668年,他就自己动手制成了第一架避免色散的反射望远镜。之后的许多科学家发现,不同物质发射出的光,利用光谱仪收集后可得一条条不同颜色的细亮线,这就是光谱线,小到分子原子,大到星球宇宙,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各种光谱带来的信息。

(图源:百度百科)

由于白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后来的科学家从牛顿的实验中得到启发,发现了三原色。19世纪初,杨(1773~1829)和赫尔姆霍兹(1821-1894)提出的“视觉的三原色学说”认为:在视网膜上分布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波长700nm(红)、540nm(绿)和450nm(蓝)光线特别敏感的三种视色素。当某一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感知,传至中枢神经,从而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觉。“三原色学说”目前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利用三原色组合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光,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彩色电视机显像管、彩色照片、彩色印刷等。

(图源:百度百科)

牛顿通过最简单的实验手段和最简单的实验器材,揭示了最深刻的科学真理。他的成功与他的勤奋、刻苦钻研、善于观察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

参考文献:

[1]季卫新,陈栋.“光的色散”国内外研究历史综述[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12):50-54.

[2]孙敬妹,李志有,梁浩.牛顿的三棱镜分解太阳光——“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之七[J].物理通报,2003(10):45-46.

[4]中科院物理所.你被这个经典中学物理实验骗了多少年?牛顿的棺材板真的压不住了

[EB/OL].(2021-2-20)[2023-2-8].https://mp.weixin.qq.com/s/MSIi52VjB40ZLXlvblmEKA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制作 | 柳正阳

责编 | 王雁军

审校 | 庞龙刚 王 棣

华大物院

学院动态 特色原创

微信号:ccnu-ph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