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选区,你真的懂了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s选区变形状 PS选区,你真的懂了吗

PS选区,你真的懂了吗

2024-06-02 04: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写在最前:

先给大伙讲个故事,N年前收到一份简历,里面是一个马上毕业学生的手绘,我给到设计师们看看,结果其中一个刚毕业的设计师看到后,笑的嘴都合不拢:“画的这么烂也好意思拿出来……”,几年后,笑的设计师是被破格录用的新手,某些人已经哭晕在厕所。

因为,新手的水杯是空的,所谓“老手”杯子已被虚浮填满,和尚倒水的故事。

本来不想写一些太基础的东西,各种工具各种技巧网上千篇一律,一搜一大把。但是上一篇入门内容有朋友评论“会教的先教选区……”,我这里又要说 错!错!错!像素是PS的根本,不理解透其他工具技巧再NB也是枉然。

下面我就认真的跟你们扯一扯,选区!!

首先,你得有辆车。

在PS工具面板里面跟选区有关的大概有下面几个。

通过工具图标基本上就可以很直白的看懂大概的用处,矩形的、圆形的、单行单列(1像素)……

我这里只会提到几个基本的,当你理解透选区和像素的关系后,自己每个都试一试就明白了。

在用选区工具之前,必须要对新手小白说一说PS的操作步骤: 选图层----选工具----操作

为什么这个很重要,当一个PS工程有很多个图层的时候,人们的大脑想当然的所见即所得,以为看到的就是当前即将操作的,实际上也不尽然。养成查看当前图层的习惯非常重要!

然而图层的门道也很多,下次找个时间再细说,当你出现什么问题时,看一看当前图层可能就会有答案,比如上图,两个看似一样的图层实际上差别大的很……

回头聊聊我们的车,我这里分别用矩形、圆形、套索和多边形选区选取了四个区域。

从放大图就可以看出选区与像素的关系,选区都是直角锯齿的存在,选区的基本单位就是像素!!!

可以用多边形选区把尾翼抠出来,也可以用圆形选区把轮毂抠出来。

Ctrl+J是个很常用的快捷键,能把选区直接在当前位置复制出来一层。

当然,万能的Ctrl+C/V/X都是世界通用的。

圆形框不住轮毂边缘?没关系,选区也是可以变形的!只要在选区右键选择“变换选区”,就可以移动、缩放、拖拽调节点等等,自己去摸索吧。

选区工具下顶部菜单栏下面的几个图标有没有看到?第一个很明显是画单一选区(在该选中下画好的选区可以被移动),第二个就是增加多个选区,第三个就是在当前的选区上减去,最后一个就是差值(交叉部分),我个人管这些图标叫布尔运算,可能是以前用犀牛用多了吧。

画的选区周围差那么几圈像素?没关系,选区也是可以以轮廓扩大缩小的,选区建立后在顶部菜单栏“选择”----“修改”即可,快试试吧。

话又说回来,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选区是以像素为单位,那么选区所选出来的内容岂不是全是锯齿???

先放大看看抠出来的汽车尾翼,长出一口气,还好还好,那究竟是啥原理?就是选区工具默认都是勾选了一个选项“消除锯齿”。(红色线条是用多边形画选区时的路径)

当此选项勾选时,不论啥选区都是会消除锯齿的,使抠出来的图像边缘平滑的过度。

那么,锯齿到底是咋消除的呢?

以上图纯黑像素为例,红色虚线下方是选区内部,一个不放大几千倍都无法察觉的细节就出浮出水面了,像素的透明度与所选面积有关!!!

当边缘的像素透明度随着选区边缘变化,就从视觉上消除了像素锯齿,你可以取消勾选这个选项,对比下结果。

不过取消勾选也可能被用到,比如“像素画”。

还有个与选区密切相关的就是“羽化”,羽化通俗讲就是模糊选区边缘,实际上就是以选区路径为基础改变周围像素的透明度,如上图。

当我们使用选区工具时可能会出现下面这种弹窗警告,很多小白没有理会,以为啥都没被选取,实际上字面意思已经说的很清楚,“选区将不可见”,不可见,不可见,不可见!并不是没被选中!!!

Ctrl+点击图层: 以当前图层边缘建立选区。

Alt/Ctrl+Delete: 填充前景色/背景色。

矩形圆形选区工具时按住Alt: 以鼠标为中心点,再按住Shift就是正方形或正圆。

选区是可以被保存的,右键储存选区到通道,在通道中找到按照上面方法就可以再次选取。

魔棒和快速选取工具也很好理解,就是以像素的颜色区间选取选取,可以通过数值调节

……还有很多自己百度吧

小白: 羽化值咋不好使?

PSer: 顶部菜单栏的羽化是针对还没选的选区,右键出来的羽化才是针对当前选区的。

小白: 啥叫前景色背景色?

PSer : 哥,你百度一下呗,啥都讲咋显得我高大上。

本期就聊到这吧,我这里只是一个对于新手的敲门砖,对于老手也可能大有意义,但是修行却真的是在个人,看悟性了。

祝大家自学愉快!!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