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内测,全员公测?MIUI 14再遭疯狂吐槽,小米终尝恶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miui内测安装包无内测资格怎么办 一人内测,全员公测?MIUI 14再遭疯狂吐槽,小米终尝恶果

一人内测,全员公测?MIUI 14再遭疯狂吐槽,小米终尝恶果

#一人内测,全员公测?MIUI 14再遭疯狂吐槽,小米终尝恶果|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昨日晚间,小米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一系列新品,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自然就是小米13系列及MIUI 14.

MIUI 14主打精简轻巧,据官方介绍,其在MIUI 13基础上进行了大幅瘦身,为了完成这个目标,MIUI团队直接从Linux开始对安卓底层进行深度优化,创造性的自研了光子引擎,不仅大幅提升高负载场景下的流畅稳定性,还在原有基础上节省了20%左右的功耗。

同时,MIUI 14还勇敢地对自带应用动刀,除8个最核心的应用外,其他内置APP均可卸载,极大缩减了系统固件对内存及存储空间的占用。

另外MIUI 14还对米家智能家居管理方式进行了深度优化,带来了设备自动归纳、全场景通知、本地控制等全新操作属性。

发布会后,为了让用户第一时间尝鲜,官方立即就对首批适配机型进行了推送,首批支持列表如下:小米12S系列、小米12系列、小米MIX4、小米11系列、小米10S、小米Civi系列、Redmi K50系列、Redmi K40系列、Redmi Note11T系列、Redmi Note11 Pro系列、Redmi Note10 Pro等29款机型。

虽说首批囊括机型很多,可这显然无法满足大家对MIUI 14新系统的渴望程度,一部分手中持有的机型在首批适配列表中,可由于账户没有内测权限,无法尝鲜,另一部分是未在适配列表中的机型用户。

所以系统推送后,没有内测权限的小米用户开始在国内某科技数码平台找人借账户,从而实现“借壳上市”,这种方式在业界被称为偷渡,尚未在适配列表中的机型用户呢,按照教程通过修改现有参数,欺骗安装包解密审核,也成功刷上了具有MIUI 14大部分特性的修改版。

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人内测,全员公测”。

说实话,这种情况发生在MIUI 13上并不令人意外,可MIUI 14仍在发生就有些让人想不通了,要知道今年MIUI团队对社区论坛管理规则进行了改变,全新规则显示新机超过一年就会被收回内测权限,并把相关用户全部踢出内测组,不再允许重新申请加入。

与此同时,小米还大幅增加了用户解锁手机的周期,之前只有你的小米账户拥有开发版权限,那更换新机后权限依旧适用,随时就可以对新机进行解锁,无需等待,可新规施行后,即便你账户拥有内测权限,更换机型后同样需要等待一周到半个月的时间方可操作解锁。

MIUI如此多的改变措施,全都指向一件事——小米正在逐渐收回权限,不再允许用户随便折腾手机了。

可MIUI 14实践证明,小米这些措施成效并不好。“一个内测,全员公测”对用户而言当然是好事,可以提前尝鲜到最新的系统,可对小米来说则完全相反,一方面在借账户及修改版系统盛行的情况下,很多对数码知识一知半解的小白用户也用上了内测版,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售后率大幅上升,同时还会影响品牌口碑。

毕竟哪怕是自己刷机引发了手机故障,极少会有用户把责任归于自己,而是直接吐槽产品质量不好。

再者,内测、内测,从名称就可看出Bug必然是存在的,稳定性也不高,厂商搞出内测版本并小范围测试就是想让这部分人及时反馈,然后官方再根据反馈进行优化修复,最终受益的是全体用户,可现在“一人内测,全员公测”,这些增加的内测用户除了疯狂吐槽外,会反馈吗?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随着吐槽增加,最终受负面影响的还是品牌形象。

基于此,个人觉得小米对权限管控还要更严格才行,毕竟目前国内众多厂商中除小米外,其他厂商均未发生过“偷渡”事件,最根本原因就是其他厂商在系统层面就彻底杜绝了解锁的可能性,不让用户随意折腾。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咱们评论区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