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远人,不简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dnf护石选择什么符文好 这个清远人,不简单!

这个清远人,不简单!

#这个清远人,不简单!|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3年前的今天,清远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中共清远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向盘石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清郊区(现为清新区)的普通农民盘石学习。

盘石是谁?为什么是盘石?

盘石(1950-2015年),今清新区禾云镇罗东村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主动承包责任田开发山区,带头发家致富,1988年被评为新洲镇第一个万元户家庭。先富起来的盘石没有忘记村民,他乐于助人、热心公益,数十年来,收养帮助老弱病残十多人,被村民喻为大山深处的“活雷锋”。他也是建设山区的“急先锋”,开凿山路、补齐设施、谋划产业,并融入企业家思维,为村民致富、家乡发展倾尽全力。

盘石(1950-2015年),今清新区禾云镇罗东村人。受访者供图

无私堪为范、志坚如盘石。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农民,先后被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团中央授予“学雷锋活动积极分子”称号,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美好家庭”称号。此外,他还当选为广东省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并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面对等身荣誉,盘石将其锁进了行李箱中,家人也不知荣誉的份量。  

2023年4月,盘石的儿子盘国强在收拾老物件中打开了这个放置在老宅的行李箱,揭开这段尘封多年的故事。

盘石是谁

九曲岭,顾名思义,山路如九曲十八弯。罗东村梅仔坑便位于九曲岭腹地。顺着蜿蜒的山路盘山而上,8公里路驱车也要近20分钟。

2023年4月11日,位于九曲岭腹地的罗东村梅仔坑。

盘石的老宅距离村民小组长盘桂荣的家隔着一处山坳,只需高声一吼,盘桂荣便知是盘石的家人们回来了。梅仔坑四面环山,山多田少,当年每逢墟日,村民们“大担出,小担入”,用山货来换取粮食和其他作物。“盘石很热心肠,帮助邻里那是常有的事情。”让盘桂荣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便是盘石自掏腰包买入村中第一台碾米设备,供乡亲们无偿使用。随着自种的糙米去皮碾白,村民们也不用再为外出换取粮食而发愁。

“阿哥乐观向上,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盘灶荣是盘石帮扶的孤儿,两人年龄相差近20岁,却以兄弟相称。原来,盘灶荣的父亲盘四是盘石常年帮扶的困难老人,后来盘四过世,盘灶荣成为孤儿,盘石二话没说,将他接到家中同吃同住。“正如他的笑容一样,他总是把问题留给自己。”盘灶荣说,在盘石的资助和鼓励下,他念完中学、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就连自己的婚礼也是盘石一手操持。

盘石(右)跟村中的困难户交谈。受访者供图

众人皆言,大儿子盘国强长得最像父亲。提起此事,盘国强有些哽咽,说父亲“更瘦一些,要矮一些”。盘国强打开老宅的木门,“嘎吱”的声音一下子将记忆拉回数十年前的午后。“这是父亲劈柴生火的地方,这是父亲的房间,这里是父亲当年接受各路媒体采访的地方……”讲到动情处,盘国强索性坐在木椅上,就如同当年坐在那里,依偎着父亲的膝盖。“父亲最常念叨的一句话便是勤力做事、艰苦奋斗”,盘国强说。

“盘石是我的老伴,很普通的农村汉子。”生于英德的李娣陪盘石走过了四十三年风雨。1972年的夏天,李娣因一句“他看起来挺顺眼的”便定下终身。在那个男主外、女主内的年代,李娣默默支持盘石的大小决策,并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拉扯两子一女长大。1992年,他们家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美好家庭”称号。

不识字的李娣没有追问证书上的内容,而是将一同拍摄的照片收拾成册保管起来。照片上的盘石与身边书中的人物“素描”合二为一,形象跃然纸上———他是一位热心善良、勤劳执着,虽然身形瘦小,但形象高大的普通农民。

盘石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罗东村梅仔坑出村只有一条两人宽的羊肠小道。要想富,先修路,修公路是村民藏在心底的梦想。

据村里的老一辈回忆,盘石曾试着劝说村民一起修筑一条长约8公里的公路,但被婉言拒绝了。盘石明白,当时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在开销巨大的土方工程面前,仅凭人力,谈何容易。

愚公可移山,我盘石为何凿不开一条石路?在家人的支持下,盘石下决心要开凿一条简易公路。1986年的春天,他靠一把锄头,一根钢纤,同父亲盘金水,堂弟盘灶荣,还有当时只有12岁的大女儿盘金环,9岁的儿子盘国强,祖孙三代人齐上阵,开启了“盘石之路”的修建。

盘石自学拖拉机驾驶,他借钱买了一台拖拉机运送沙石、土方。缺少劳动力,他便司机、工人、后勤一肩挑,从前干到后,从早干到晚。“由于超负荷劳作,他的肩膀也落下一些病根,显得一边高一边低。”儿子盘国强找到一张父亲珍贵的照片,画面中的盘石戴着草帽、穿着雨衣,站在泥泞的道路中养护道路。在耗时四年、耗资3万多元修建一条长约8公里的简易公路后,盘石一家又持续投入30多万元,跟进道路的保养和修缮。期间,这条路加宽修平、裁弯取直,又向外继续延伸了3.8公里,成为村子联通镇墟的“致富路”。

盘石在养护道路。受访者供图

时任罗东村党支部书记张日雄回忆称,“盘石之路”的修缮改变了村子的发展路径。过去村民靠步行、靠肩膀与外界交换物资,来回需要步行3到4个小时。路通后,摩托车变多了,拖拉机进村了,更多的农资设备加速了村里农业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和机遇。

路通后,盘石承包山林,尝试种茶、种竹、种果树,带领村民发展“三高”农业。此外,他还积极引入新的作物品种,带头种植优质沙田柚,改变以往单一经济作物的发展模式。以沙田柚为例,1994年,盘石全家经济收入达6.8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领头人。先富不忘后富,盘石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致富。他除了从技术、资金支持村民发展农业项目外,还利用自己购置的拖拉机帮助乡亲物流中转,促进山区商品流通。数据显示,仅1994年,该村集体收入就达到20万多元,人均收入达1000多元。

奉献精神

今年4月,盘国强在收拾老物件中打开了放置在老宅的行李箱,款式各样的荣誉证书塞满了箱子。“很多事情他很少跟我们讲起,包括一些获奖的事情。”开泥头车的盘国强不太了解各种奖项的来历和意义,在旁人的解说下,他有些惊讶,“才读了2年书的父亲,竟然获得了这么多重量级的荣誉”。

△2023年4月11日,盘石曾住过的房间。

一旁的盘桂荣解答了盘国强的疑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位解放军指导员来到偏远的梅仔坑村,他在村里开办了“共产主义夜校”。当时十来岁的盘石报名参加了夜校,并在简易的课堂内听到了“雷锋”的名字。当时全国上下正掀起学雷锋的热潮,雷锋故事、雷锋精神,在盘石的内心扎根、萌发,他也喊出了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学习雷锋好榜样”。后来盘石当过生产队的计分员、队长,又成为村民小组长、村委会主任。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他如雷锋一般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始终未曾改变。

当年采访过盘石的清远报(现清远日报)记者宋秀杰(现任中新社惠州支社社长)回忆,盘石身材瘦小、形象高大。“都说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当代‘活雷锋’盘石的奉献精神不会过时,值得新一代人继续发扬。”

曾在清新区禾云镇任教的唐世国(现任清新区禾云镇人大副主席)便是被盘石精神所影响的一代人。他回忆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盘石之路”的故事写进了当地的乡土教材和多种文艺作品,被广为传颂。

“盘石之路依然在,更多的“四好农村路”贯穿镇村、联通内外,成为乡村振兴、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配套。”现任罗东村党支部书记盘永春表示,盘石当年就读的夜校已改建为村级文化室,更多的村民在这里获取政策信息、农技知识。而盘石的名字仍被铭刻在大山深处的村民心中,盘石的奉献精神则沿着山路不断延伸。

2023年4月11日,盘石所修建的路(部分)。

故事的最后,盘国强锁上箱子,将箱子从老宅带往城中的母亲住处。看见老伴的旧物,李娣对证书一扫而过,将视线落在各种随证书保管的老照片上,用手抚摸“年轻时的盘石”。荣誉终究只是一张“纸”,当年不图回报的他不曾讲,如今更加不用提。在李娣眼中,盘石跟扎根基层的千千万万农民一样,始终是一位普通的农村汉子。

记者手记

盘石有两个儿子,

现在一位开货车,一位送快递。

让我最触动的是,80年代的万元户家庭,在积累原始财富后,盘石没有选择留给儿子们。

钱去哪里了呢?

他收养接济了10多位老弱病残,

他持续投入数十万养护开凿的山路,

他买了拖拉机、碾米机无偿给村民使用,

他拉线通电、发展产业,村子里缺什么,他就去补什么。

我曾问盘石的家人,这么做值得吗?

但从老人爽朗的笑声,还有对各种证书“不感兴趣”般的淡泊。

我突然想明白,在充满大爱的群体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值不值得”,只有“够不够好”。

毕竟一个无私的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更加无私的家庭在无条件支持。

祝福这些可爱又无私的人们。

统筹:钟志宏

采写:樊乾 沈艳莉 通讯员 崔凤清

摄影:李思靖 罗璐

编辑:蔡硕

校对:李爱华

编审:田芳

编委:黄妍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