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包背包,不要盲目购买,了解背负系统很重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bureavenue的双肩背包好吗 登山包背包,不要盲目购买,了解背负系统很重要

登山包背包,不要盲目购买,了解背负系统很重要

2024-04-22 07: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登山包有一定了解的友友都知道好的大容量登山包都会有背负系统,判断一个登山包的质量好坏,除了看材质以外,关键的指标就在于背负系统。

那么什么是登山包背负系统呢?

登山包的背负系统是负责将背包和人体的背部结合在一起系统。它能将背包的重量合理分布到腰部、背部和肩部,避免承重只集中在肩部,减轻肩部的压迫感。另外,在上坡、下坡、攀爬过程中,它还能让背包紧贴身体不晃动,防止重心不稳导致的意外。

背负系统从粗糙到精细发展了百年时间,目前主要分为外支架和内支架2种。

背负系统组成不仅有支架,也有肩带、胸带、腰带等,接下来用主流的内支架登山包来说明这些部件的作用。

腰带:背负系统最关键的部件,能将登山包的负重转移到臀部,有它,徒步几小时也不会疲惫不堪。承重带:将登山包更靠近身体,防止登山包后翻,还能将肩部部分负重转移到锁骨,让肩部更舒适。肩带:防止登山包往后掉,同时肩带的泡沫能减轻负重对肩部的压迫感。胸带:防止肩带往两侧滑落,增加登山包的稳定性。扣件:登山包最容易损坏的部件。

下面Darcy哥介绍下全球知名的登山包背负系统。

1、小鹰(OSPREY)

小鹰(OSPREY)的背负,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专业程度,有城市使用的舒适背负,有普通户外可以应对的“空景背负”,有骑行中让风流过后背的“空速背负”,以及为专业户外用户准备的超级黑科技 “AG反重力背负”等等。科技元素越是多,价格也随之越高。

舒适背负

在城市系列里,有很多物美价廉的选择。假如你不骑车,不徒步,只是偶尔上下班挤地铁,或许这些普通的舒适背负的背包正是你的选择。大部分的Osprey城市背包都是这类背负。

重点推荐:Osprey 闪耀22,Flapjack21,恒星28,彗星30,星云34,日光16,秒差31等。

空速背负系统

Airspeed, 空速背负,胜在透气。这个系统可以让背包者在移动中保持背部干爽,适合南方湿热天气。它的原理是,在背负部分采用了3D悬浮设计,呈现出镂空效果,最大程度使空气流通,有助于防汗,不会产生潮闷的不适感觉。

代表产品:Osprey云层、光线、鹗鸟等。

空景背负系统

AirScape,空景背负,注重负重的舒适与稳定。这个技术采用了超轻网状笼罩泡沫背板,让背包的重量更贴近背部,从而保持稳定性。空景背负适合对透气性要求不那么高的人使用,没有了金属背架的支撑,空景背负的背包储物空间更大,更好放置东西,切记不要超过背包设计负重区间。空景背负背包水袋仓基本上外置在背板与背包中间,也是空景背负背包更能装的一个原因之一。

除魔爪/暴风系列外,空景背负背包均配备防雨罩。

代表产品:Osprey KESTREL经典“小鹰38”。

AG反重力背负系统

Anti-gravity,既减轻负重感,又能保持恬静与透气。原理是背、腰带实现一体化悬浮网面设计,从而使负重压力分散,使部分负重转移到跨部,减轻脊椎压力,体感更加轻松舒适。并且腰带采用热塑定型技术,可以在上身后更好地贴合腰部。

这个设计对于力量较弱的人群,特别友好。有点可惜的是小容量反重力背负系统的曼塔和米拉系列似乎被砍了,平常应用在50L及以上的重装背包。

代表产品:Osprey曼塔。

2、格里高利(Gregory)

格里高利拥有Response A3、CFS背负系统、AFS背负系统、LTS负重转移背负系统、DTS动力转移背负系统等背负技术。

Response A3

Baltoro和Deva系列使用了最新研发的开创性悬挂背架系统,在不断变化的地形条件下,自动调整角度,适应人体,以保持更佳的舒适度与平衡度。A3技术可以使肩带、腰带以及背架独立调整,通过腰部协调,达到难以置信的轮廓匹配和负重管理。更好的通风背板和泡沫填充进一步增加背包的舒适度。

代表产品:Baltoro、Deva。

CFS--Custom Fit Suspension:精准适应背负系统

Gregory为高负重背囊而设计的全新改良之Response™ CFS (Custom Fit Suspension)背负系统。

AFS——Auto Fit Suspension:高灵活性背负系统

为中 / 高负重背囊而设计之全新改良灵活性背负系统,承托杆及腰带均是使用活动式设计,可随步行动作做出适当的摆动,更能减低背囊对身体的约束,动作更灵活。

LT:轻量灵活背负系统

承托架是以高强度铝杆依背部弧度屈折成形,再辅以一条横向承托杆。上阔下窄的设计加强灵活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