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民族的“阅兵神器”,威风凛凛亮相红场,其实却是唬人道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8k11导弹车 战斗民族的“阅兵神器”,威风凛凛亮相红场,其实却是唬人道具

战斗民族的“阅兵神器”,威风凛凛亮相红场,其实却是唬人道具

2023-03-11 22: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魏予之

编辑:海鹫

每年的5月9日,在莫斯科红场上都会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已经是俄罗斯的传统节目,震天动地的“乌拉”呼号,昂首阔步的挺拔身形,夺人眼球的武器装备,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彰显着俄罗斯的不朽荣光和国防实力。

同时,红场阅兵自苏联时代起就是苏俄武装力量向外界展示新型武器的第一窗口,在美苏冷战时期尤甚,让西方军界常常震惊莫名,不过毛熊在“秀肌肉”的同时也会放“烟雾弹”,故意放出一些看似强悍骇人,实则欠缺成熟,甚至是虚假的武器装备,对西方进行恐吓、迷惑和误导。

借着红场阅兵举行之际,铲史官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曾轰动一时,之后却销声匿迹的苏俄“阅兵神器”!

■1990年11月7日举行的十月革命阅兵式,这是苏联时代在红场举行的最后一次阅兵式。

威武雄壮核大炮

1945年8月,在日本广岛、长崎升起的蘑菇云向世人展示了核武器毁天灭地的杀伤效果和恐怖至极的威慑效能,让美国找到了称霸世界的快捷键。

战后,美国大力推进各式核武器的发展,其中包括1955年列装的绰号“原子安妮”的280毫米M65原子炮,这种以德国K5列车炮为原型设计的超重型火炮重达7.8吨,可以发射当量1.5万吨的W9型核炮弹,最大射程30千米,在当时是一种最具威慑力的地面火炮系统。

■今日陈列在博物馆中的M65“原子安妮”核大炮及其牵引车。

“原子安妮”问世后,紧随美国跨入核门槛的苏联自然不甘人后,仅仅两年后就在1957年5月1日的劳动节阅兵式上公开了比“原子安妮”更惊人的核火炮,这就是2A3型“聚光器”406毫米自行火炮。

该炮由三家设计局联合开发,核炮弹由KB-11设计局操刀设计,主炮由格拉宾设计局研发,底盘出自科特林设计局,64吨的整车全重、406毫米的巨大口径,近17米长的主炮身管,让2A3型一经亮相后就成为全场焦点。

然而,在场的西方媒体和各国武官还没从震惊中缓过劲,另一款更硕大的火炮紧随2A3型入场,即由科京设计局与苏联机械制造设计局合作开发的2B1型“奥卡”420毫米自行迫击炮,车重55吨,最大射程45千米。相比“原子安妮”,这两款核火炮具备自行能力,口径更大,威力更强,着实让西方惊悚了一把,成为这次阅兵式上最闪亮的明星!

■在1957年5月1日劳动节阅兵式上通过红场的2A3型406毫米自行火炮编队。

■与2A3型406毫米自行火炮同场亮相的2B1型420毫米自行迫击炮。

尽管轰动一时,但随着导弹核武器的成熟,行动笨拙、射程短、射速低的核火炮迅速成为昨日黄花,2A3型和2B1型的结局都惨不忍睹。

这两款火炮整体过于笨重,运输机动极为困难,发射时的猛烈后坐力会导致底盘断裂,使用维护成本也过于高昂,毫无性价比可言。

因此2A3型自行火炮仅制造了5门,于60年代中期黯然退役,2B1型自行迫击炮更是只有样车存世,没能进入量产阶段。

■2A3型自行火炮与它的同行“原子安妮”一样只能在博物馆里颐养天年了。

傲天鲲鹏核战机

随着冷战大幕的拉开,美国倚仗核武器的技术优势对苏联实施强力威慑,尤其是美国空军装备的B-47喷气式战略轰炸机被视为对苏联进行核打击的不二利器,而彼时的苏联空军却没有类似的空中核平台,其最大的轰炸机是山寨B-29的图-4战略轰炸机,B-47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而图-4依然是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由于苏联轰炸机设计的泰斗图波列夫对涡桨发动机深有执念,于是苏联高层最后钦定由初出茅庐的米亚西舍夫领衔研发新一代喷气式战略轰炸机,其成果就是在1954年5月1日红场阅兵式上亮相的M-4“野牛”战略轰炸机。

■美国空军B-47喷气式战略轰炸机。

■苏联空军图-4战略轰炸机,为美国B-29轰炸机的山寨产品。

M-4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布局和自行车式起落架,四台涡喷发动机埋设于主翼根部,造型十分前卫,最大载弹量达24吨,最大航程5600千米,最大速度947千米/小时,纸面性能不输B-47。

值得一提的是,M-4在红场阅兵式上采取反复绕飞的策略,从而给到场的西方各国人士造成该机以批量服役的假象,旋即成为西方情报机构重点关照对象之一,实际上M-4直到两年后才正式列装苏联空军。

■1954年5月1日阅兵式上从红场上空飞过的M-4轰炸机编队。

令人遗憾的是,M-4从设计研发到批量生产直至最后列装服役,始终充斥着“急就章”的味道,在设计和制造质量上问题多多,即使后续改进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在服役后故障率居高不下,每年都会坠毁一两架,最终迫使苏联空军将其整体停飞。

与此同时,图波列夫坚持的涡桨动力轰炸机方案日渐成熟,这就是图-95“熊”,由于M-4自身的技术问题和图波列夫的个人威望,最终“野牛”被打入冷宫,退出核威慑平台行列,多数被改装为加油机、巡逻机等机型,作为配角服役至苏联解体。

■陈列在博物馆内的M-4战略轰炸机,摄于2004年。

大国重锤核导弹

在冷战时代,射程远大、可携带核弹头的远程弹道导弹是苏美双方最为倚重的战略威慑力量,也是军备竞争的焦点领域。

在1965年5月9日纪念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的红场阅兵式上,苏联导弹设计的龙头老大科罗廖夫设计局如下饺子般一口气展示了三款新型弹道导弹,令西方大惊失色!

■1965年5月9日胜利日阅兵式上通过红场的GR-1洲际导弹。

第一款是GR-1型洲际弹道导弹,其设计理念标新立异,并非传统的抛物弹道,而是将导弹载荷发射至距地面150千米的近地轨道,之后可从任意方向对任意地点投掷一枚当量220万吨的核弹头,按照苏联的宣传口径,其射程超过10000千米,可以从多个方向对美国重要目标发起打击行动,几乎无法预警和拦截。

■造型怪异的RT-20弹道导弹亮相红场,当时其实只是一个空壳。

第二款是射程达5000~6000千米的RT-20弹道导弹,采用机动发射方式和核常兼备弹头,其核弹头的爆炸当量达100万吨。第三款是射程达4000~4500千米的RT-15中程弹道导弹,同样为机动发射和核常兼备弹头,但精度更高,圆概率误差控制在1.5千米以内,在当时是极为惊人的记录。

■RT-15中程导弹,它在1965年首次曝光时同样尚未成熟。

三款大国重器的集体亮相以及苏联方面宣称的先进性能,令在场的西方代表瞠目结舌,如坐针毡,在阅兵式结束后就立即向本国情报机构发出紧告,促使西方投入大量资源刺探相关情报,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恐惧之中。

然而,西方后来才知道他们被苏联人耍了,在红场展示的三款新型导弹其实都是空壳模型,而且从未实际部署,其中GR-1导弹在1964年就被取消研发,而RT-15、RT-20也在60年代末相继被取消,苏联在阅兵式中将其公开的目的只是为了给西方世界制造恐慌而已!

陆战王者重战车

谈及坦克和苏联的渊源,恐怕没有比“钢铁洪流”更合适的词汇了。尽管苏联并非坦克的发源地,但对坦克的发展极为重视,早在二战前苏联军队装备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五位数。

而从那时起直到今日的俄罗斯,始终稳坐世界第一坦克大国的宝座,一度引领了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不论在二战时期,还是在冷战时期,苏联庞大的坦克部队一直是对手最为忌惮的突击力量,而在红场阅兵中,各式坦克也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尤其是新型坦克的出场总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二战前参加红场阅兵的T-35重型坦克,当时是苏军的明星装备。

在1933年11月7日举行的红场阅兵式上,由巴雷科夫主持设计的T-35重型坦克隆重登场,引发一片惊叹。

T-35是一款重达45吨的多炮塔坦克,分两层设置了五座炮塔,安装了1门76.2毫米坦克炮、2门45毫米坦克炮和2挺7.62毫米机枪,车组成员达到创纪录11人,就纸面火力而言胜过当时世界上任何一种坦克,让西方军界为之侧目。

然而,在红场光鲜亮相的背后,T-35的实际性能相当差劲,满身毛病,装甲仅有30毫米,机动能力也颇为低下,内部结构复杂,机械故障频发,根本不是一种成熟可靠的战斗车辆,仅制造了61辆。

当苏德战争爆发后,T-35在战场上的表现堪称悲剧,要么成为德军的活靶子,要么半路抛锚被遗弃,其最终归宿就是被送往后方基地承担训练任务。

■2018年一辆T-35坦克的现代复制品在叶卡捷琳堡参加胜利日阅兵活动。

无独有偶,在T-35首次驶过红场80年后,在2015年5月9日的胜利日阅兵式上,俄罗斯向世界展示了第四代主战坦克,由乌拉尔车辆设计局推出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

这款坦克充满了科幻气息,采用无人炮塔、全新滑膛炮、主动防护系统、集中成员舱等新颖设计和前卫技术,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时至今日,T-14坦克依旧没有批量列装俄军,更没有参加任何一场实战,不禁令外界对其实际性能产生颇多质疑,至少眼下T-14恐怕还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只能在每年在红场走走秀罢了。

■近代来在阅兵式上频频出场的T-14主战坦克,问题是我们只能在阅兵场上看到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